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十五章 凤栖梧 (第3/10页)
却太轻。有时我也分不清对你的感情是怎样,更弄不懂你,你对我……” 他捧着她的颊侧,忽然像落雪那样轻柔地吻上来。 她忘记之前要说的话。 原来江郎才尽是很恶毒的比喻,像是将凤凰引以为傲的羽毛根根拔去,非要他与庸常的野鸡无二才好。 二 金丝笼 现代社会的节奏没有留给人太多哀伤的时间。 翌日孟长宁启程回家,终于什么都没带走。阿娘的日记本和书画最终归还给钤。不过孟长宁闲时已整理过,手写了一份目录,旁有阿娘本人的批注。钤又稍作修订,录成电子版。趁没人注意,将东西打包好带回自己家。 杳有点好奇日记的内容,大概因为钤说到阿娘和孟长宁,措辞用了“应该不是”。听起来不太想深入揣测,但又的确察觉到不同寻常的端倪。正因如此他更不愿揣测,不想知道真相,出于阙疑的严谨说,应该不是那种关系——大概率不是,也不排除是。 她旁敲侧击地问他究竟知道多少,他却指了指日记,示意她自己翻。 可以吗?日记又不是公开发表的作品。 钤说没关系,日记被写下来,归根到底是想让世间看见。 但她最终没有翻,太多了,哪怕有目录,一时间也翻不过来。 他接着上回说到的地方,继续讲阿娘再嫁的前因后果。 阿娘家的祖上经营当铺,后来金盆洗手改了行当,事业却一直不见起色,守着往日的家底坐吃山空。传至她父母的这一代,家境已是大不如前,人生大半都在为生计cao劳,只盼望家中四个孩子都能读上书,不必再走一样的路。 四个孩子,一子三女,身为二姊的阿娘是公认最会读书的一个,考上外地的大学。她在那边遇到第一任丈夫,是一位地方上小有德望的知识分子。两人坠入爱河,恋情很快发展到谈婚论嫁。丈夫来本地就职,她也随之退学,回来办了场很盛大的婚礼,也算是衣锦还乡,在当时颇受羡慕。 平静的婚后生活持续到某天,丈夫领着他最看重的弟子回家。 这位弟子看着面嫩,年纪似与她相仿。人开朗健谈,有时却显得憨傻。他一见阿娘,就煞有介事地深深鞠躬,用洪亮的声音大喊“师母好”,将人吓得不轻。起来时,他挠了挠后脑勺,嘿嘿笑着,在黝黑肤色的映衬下,露出一口亮眼的白牙。 两个男人在饭桌上相谈甚欢,开了两坛珍藏的好酒。料定吃不完的一大桌子菜,最后竟还不够。他们从久远的历史故事谈到当今的世道,大展抱负的雄心。 世界总是在变好?她从丈夫眼中瞧见久违的欣慰。当时的世道,刻意中伤的恶语三人成虎,周遭的氛围日益压抑,已经有很久,丈夫不得不谨言慎行、自束拳脚,顾望人间并无知己,日复一日的情绪阴郁。 年轻人的到来,对这个家未尝不是一场解救。她又看见阳光照进来。 自此以后,年轻人来得越来越勤。起初还怕来得太多惹东家厌烦,寻千奇百怪的理由,后面熟络了,就是提着时令好物不请自来。丈夫的父亲去世,她却恰好在这时节查出怀孕,家中上下乱成一锅粥,也多亏这年轻人前来帮衬。 年轻人将丈夫视作精神导师,思想或政治立场的问题也多有请教。两人在书房里长谈彻夜,阿娘敲门送去茶水,竟也被视作打搅。但凡他们锁起门,余人一概禁止靠近这间房。 纵是防范至此,丈夫在书房里的一些话,还是不可避免地被有心人寻章摘句,刊登在报纸上,题为“某人近来就粮食生产问题的反动言论”,毫不客气地直呼其名,通篇是控诉的腔调,称他妄议生产政策,将天灾归咎于人祸,其实是污蔑地方机关“分赃”不均,害他没捞上油水。 报道引起很大的轰动。往日光风霁月的怀仁君子,一夜之间沦落为蝇营狗苟的小人。当事人还来不及弄清是怎么回事,没有休止的约谈旋踵而至。他立马被单位停职,一个月的时间都在各级部门的“请喝茶”中度过,只在家住过三夜。就此往后,再没回过家。 此刻,年轻人也坐在庭院里,望着满园春色陷入沉思,看起来也为老师忧心不已。 ——肚子里的孩子眼看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